top of page
  茶    
香葉,嫩芽。
慕詩客,愛僧家。
碾雕白玉,羅織紅紗。

銚煎黃蕊色,碗轉曲塵花。

夜後邀陪明月,晨前命對朝霞。

洗盡古今人不倦,將至醉後豈堪誇。

  -元稹-    

中國喫茶歷史

「神農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」

關於「查」(茶)有說最早記載於《神農本草經》,傳說是由神農氏發現了茶葉。神農氏為中國醫藥的發明者,相傳他為了掌握草藥的特性而親自實踐,遍嘗百草,一日內經過七十二次中毒,最後偶然嘗到茶樹的葉子,解去體內的毒。因此,茶在最初是用來做藥或以一種能醫百病的神藥作祭品。而在最初的喝茶法是把茶葉投入釜鍋中煎煮。 

陸羽的《茶經》

唐朝時代,喫茶已成為皇室貴族和民間的風俗。茶深受宮廷的重視,以茶開清明大宴並由官府培植茶樹,因此,茶樹由野生而成農物栽種。同時,喫茶的文化逐漸普及,於各大都市到處可見茶肆和詠茶的作品。其中陸羽的《茶經》更被譽為茶學「聖經」,全書分上、中、下三卷,共有十個單元:一之源,二之具,三之造、四之器、五之煮、六之飲、七之事、八之出、九之略、十之圖等十章,對茶有全盤的介紹,是中國茶道的先聲,也是中國茶道最原始最具體的指導原則,以後的茶書皆依此為藍本。

「日本茶道」

唐代諸多名家也都是嗜茶者,日本僧人最澄,學茶後將茶苗帶回日本,為日本種植茶之開始。於宋朝時代日本榮西禪師來中國留學,將其所學心得寫成「喫茶養生法」,並稱為日本的茶經。就此,日本的茶道開始宏揚,千江戶時代產生無數流派,且注入日本人的精神,再賦與宗教及禮教意味,成為「日本茶道」。而日本高僧聖一國師亦曾於徑山寺留學,歸國時帶回徑山寺的「茶宴」文化和風俗(見下文),並帶了原於徑山寺的黑釉盞“天目碗”,對日本茶道發展有重大影響。

宋代的茶宴

宋代把飲茶文化推上另一高峰。宋代貢茶工藝的不斷發展,從唐代開始出現的三叉,到宋代使民間茶風更為普及,而茶坊、茶肆使茶走向世俗,形成了有關茶的藝術和禮儀。 

宋人喫茶的方法是從唐代人的煎茶過渡到點茶。點茶技藝為將碾細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中,然後沖入沸水。因此,宋人講求茶品、火候、煮法及飲效等。有關於茶的吟詠更是藻墨豐富、舉之不盡。而當時「茶禮」及「奠茶」兩種習俗的存在,使茶更為民間重視。其中,徑山寺一茶待客普及化并形成了一套以茶待客的禮儀稱為「茶宴」。茶宴開始,賓主僧徒團團圍坐,品茶論事,講經說法,怡情養性。

明代:初創名茶

於明朝時代,喫茶的方式及風格改變了,散茶代替了茶餅,唐煮宋點變成以沸水沖泡的飲法。明人認為此法「簡便異常,天趣悉備,可謂盡茶之真味矣」。由於餅茶被定為貢茶,使餅茶的加工工藝發展得精細,外形與內質均有明顯提高及改善。各種各樣的茶品加工的方法開始形成,當中很多”名品“茶也在此時期形成。其中,明人發明了「炒青法」,發明後才開始有了綠茶及紅茶的製造。製茶技術變得精細,喫茶人士追求的品茶境界也相對提升,講究「至精,至美」之境界。而其時茶道包含了 ”造時精,藏時燥,泡時潔“的精神。

清代:茶貿易的誕生

清朝時代,茶已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飲料。但同時對茶文化的追求卻大不如前,文人談及茶茗者亦較少,而達官貴人間相往來,竟有「端茶送客」的陋規.即當賓主言談並不融洽時,仁人會令僕人獻茶,這等於下逐客令。同時茶於民間普及化,飲茶也開始蒙上濃厚的商業氣息了,茶號紛紛出現。各地茶肆皆各有特色,如福州茶館兼營浴池生意,貴州茶館裏的說書,江西茶館前的道情,北平茶坊因在帝京,因此頗有帝王氣勢,四川茶館則花樣最多,氣象萬千,饒富趣味,廣東茶館的工夫泡法等,皆具地方色彩又有特殊風味。

從明清迄今,飲茶仍是中國人生活的一部份,至今我們口渴還習慣說「喝茶」。「中國茶道」自神農氏發現茶葉以後,歷經唐宋的發揚,明清改革。它已在中國歷史上吟誦了二千多年,因此「中國茶」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,足以證明國人對傳統工藝的尊重及傳承。

bottom of page